日前,2013年风电产业监测情况发布。带着这份风电成绩单,记者专访了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易跃春。
他肯定,我国风电产业正朝着较快速、平稳的态势在发展,风电也慢慢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他也指出,摆在眼前的任务依然艰巨。“2013年弃风率同比下降6.4%,大家就可能会对2014年的目标抱有同样的一个期待。但好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是较难啃的硬骨头。”易跃春说。
“对我国风电产业来说,2000个利用小时是个槛”
记者:对于我国2013年风电产业的成绩单,请谈谈您的看法。
易跃春:从数据来看,中东部和内陆地区的优化布局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效果,从整体上保证了我国风电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弃风率为10.7%,比2012年降低6.4个百分点。弃风问题虽然还是存在,但是相较2012年有了明显的好转,比预期结果好。这得益于国家层面整体布局的优化,以及全国负荷水平的增长和电网公司在并网管理与调度运行等方面的努力。
201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074小时,这是个相对理性的结果。对我国风电产业来说,2000小时是个槛,如果利用小时低于这个数,开发企业、电网公司、管理部门的压力就会增大。2013年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同比增加了115小时,那么2014年是否就能顺势涨到2200小时?我看也不能那么乐观。
风电利用小时数一旦提升,隐含着另一个可能性会出现:新一轮投资开发规模扩大。目前风电开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全社会用电量的贡献中占比只有2.6%,未来开发潜力还较大。我们要在开发规模、消纳能力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提升风电利用小时数和开发规模。
记者:风电行业监测情况发布会明确指出,将对拟规划建设的12条大气污染防治跨区输电通道开展风电消纳论证,这是否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易跃春:12条跨区输电通道主要是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辽宁等地输往京津冀和长三角等负荷中心的远距离输电线路,此外还有淮南至江苏、云南至浙江。上述12条线路中,除新建11条输电通道外,另外一个是电厂原本送东北电网的通道,现在转接到华北侧,这条线路是现成的,只是改变了转接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特高压项目和大气污染防治输电通道并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除了这12条特高压线路之外,还有一些特高压项目并不包括在里面。比如在甘肃规划研究的酒泉送湖南与陇东送江西两条特高压,以及新疆三条特高压,分别为目前已经建成的哈密南-郑州和规划中的准东、伊犁两条通道。除了西北地区之外,西南也有几条水电外送通道在规划建设中。
我国水电资源主要在西南部,煤炭资源在西北部、山西、内蒙古等地,风电、光电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负荷集中在中东部。风电行业监测情况发布会明确指出,将对拟规划建设的12条大气污染防治通道开展风电消纳论证,表明国家将在煤炭资源集中的地方建设大型高效的火电,一方面有效缓解日益繁重的交通运输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好特高压通道,实现新能源和火电一起打捆外送,把能源布局的优化、大气治理和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弃风限电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记者:从弃风情况看,2013年全国弃风电量162.31亿千瓦时。其中,河北、蒙西、蒙东、吉林、甘肃五地弃风电量最多。显然,风电消纳问题仍集中在 “三北”地区。
易跃春:是这样,在近几年风电装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2013年利用小时比2012年提升了115小时,说明弃风情况在逐步好转,但东北地区弃风问题在全国仍是最严重的。
东北地区自身电源结构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是很有利。以火电为主,供热机组和自备电厂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下,电网的调峰空间比较有限。另外,
东北地区是否建设特高压项目,取决于东北的能源资源条件以及国家整个能源战略对东北地区的定位,是自给自足还是作为送端电网,须进一步研究。
从目前弃风情况来看,东北风电限电问题可以通过加大东三省网际之间潮流交换等方式来缓解。因为风能资源越分散,风电场群出力的同时率就越低,对消纳越有利。此外,未来应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以及在冬季采取风电供热等方式,提高地区电网消纳风电的能力。
记者:华东地区的风电消纳情况在全国来说处于较好水平,是否意味着有进一步开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