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1年全国创建示范基地达185家,随着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推进,示范基地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规模效应凸显,对全国工业发展贡献显著
图1 2011年全国示范基地分布及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2011年,示范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40258.1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188572亿元)的比重超过1/5,同比增长26.2%,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5.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显著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达165009.5亿元, 比去年增加21.9%。产值最大的三个示范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达到6103亿元、5832亿元和5150亿元。示范基地平均工业总产值达906.7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155.9亿元, 连续两年均实现20%以上的高位增长。税金总额9895.3亿元,接近全国税金(89720亿元)的1/9;利润总额1.4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54544亿元)的比重超过1/4;出口额达4825.5亿美元,占全国2011年外贸出口额(18986亿美元)的25.4%,较去年增长18.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总计约1.7万亿元,持续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示范基地内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849.7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9063万人)的20.4%。示范基地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引领和带动全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图2 2011年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十位示范基地
图3 示范基地总体发展情况
(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基础共性和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示范基地高度重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产出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示范基地研发人员达211.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9;研发投入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接近40%,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示范基地的企业技术改造经费达到6598.6亿元,较去年增加22.6%;示范基地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3416家,平均每个基地20家,其中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达到526个,位居全国之首。在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和创新平台持续完善的作用下,2011年示范基地有效发明专*数量突破10万件大关,达到139715件,占全国总量(69.7万件)的1/5,比2009年增加81.6%,两年内的年均增速达到34.8%。示范基地的科技产出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的沈鼓集团研制出国内首套20兆瓦电驱压缩机组,打破了国外对天然气长输管线关键设备长达十余年的垄断。江苏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的南通中远船务研发的“超深海高稳性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建成上海首个园区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为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环境。截至2011年,区内企业累计申请专*757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2530件,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375项,注册商标3441个。
图4 2011年研发投入占比排名前十位示范基地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策源地功能日益显现
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优势,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在已授牌的185家产业示范基地中,有近40家基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示范产业,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等产业领域。江苏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落地申报了包括EV71疫苗、HPV诊断试剂、海姆泊芬化学药等1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国际水平、填补国际市场空白的重大新产品在内的400多项高端成果和产品。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江西赣州经济开发区、湖南岳阳云溪工业园区等新材料示范基地均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新材料领域集群已初步形成。杭州滨江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集聚了包含近20家上市企业在内的共128家物联网企业,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均超过20%。示范基地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和重要策源地。
(四)集约、绿色、安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两型”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示范基地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示范基地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为3308.7万元/公顷,较去年增加12.5%,比2010年的增长速度高3.8个百分点;单位土地平均产值达到4584.9万元/公顷,较2010年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土地平均产值超过亿元每公顷的示范基地共32家,占示范基地总数的17%。基地创建注重工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加大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力度,平均能耗指标不断降低。2011年,示范基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去年降低了8.5%,降幅远远大于年初制定的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的目标。其中,原材料产业、军民结合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示范基地积极实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用电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电耗创工业增加值较2010年增加了0.81元/千瓦时,增长8.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比2010年下降近0.01元/千瓦时。软件与信息服务、军民结合、消费品行业单位电耗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位居前三位,单位电耗工业增加值排序前五的示范基地分别为:宁夏灵武市纺织(羊绒制品)产业示范基地、齐鲁软件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北京大兴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四川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食品(名优白酒)产业示范基地和湖南岳阳云溪工业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的基地所占比重为74.2%,较2010年提升1.3个百分点,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型工业建设取得了进一步进展。示范基地安全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发生的安全事件数量较去年明显下降,示范基地连续三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为零。
图5 示范基地分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009-2011年)
(五)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稳步推进
示范基地加快应用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的不断深化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互动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示范基地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9.1%,比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比2009年增加了2倍。“两化”融合的深化,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011年示范基地全员劳动生产率较去年增加2万元/人·年,增长幅度为13%。示范基地注重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军民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已增至19家。2011年,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研发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增加20.5%和29.8%,推动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5%以上的高位增长,有效促进了军民结合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如上海闵行区利用空间电源技术,建成上海首条具备年产1500万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和2500套纯电动轿车电池组系统集成配套能力的产业化创新示范线,产品应用于申通地铁、上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示范基地已成为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
(六)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
示范基地集中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有力提升了示范基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2011年,示范基地中示范产业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7744家,比2009年增加了1831家。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1年度“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在示范基地落户;徐州和长沙工程机械示范基地的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等3家企业已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的前十名;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的沈阳机床2011年已跻身世界机床行业第一位;天津滨海新区、宁波化工区、上海化工区等已达到或接近世界级化工园区的水平;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等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在部分领域具备世界级研发和制造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品牌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浙江乐清市电气产业示范基地聚集了正泰、德力西等一批龙头企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2个,浙江著名商标35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浙江名牌产品41个,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广东中山市古镇示范基地将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古镇灯饰”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2011年古镇灯饰在国内专业市场份额超过60%,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灯饰之都”。
图6 示范基地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变化情况
(七)公共服务平台取得明显进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2011年,示范基地已建成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小企业孵化、投融资担保、物流服务、信息化、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共2493个,平均每个示范基地14家;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574个,两年内增加了192个。公共服务平台在推动企业健康成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树立和提升区域产业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山东济宁工程机械产业示范基地的山推股份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中型工程机械,成为世界知名、国内最大的推土机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近500家中小配套企业迅速成长。无锡高新区电子信息(传感网)产业示范基地的光电传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已为苏州京东方茶谷等10家企业提供测试技术服务,在促进半导体照明和传感网产品设计研发、型式定型、标准化、质量管理和提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佛山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的广东工业设计城着力打造工业设计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创新设计服务3000多项,服务收入年均增速超过30%,形成了以园区建设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以创新设计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规模效应凸显,对全国工业发展贡献显著
图1 2011年全国示范基地分布及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2011年,示范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40258.1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188572亿元)的比重超过1/5,同比增长26.2%,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5.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显著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达165009.5亿元, 比去年增加21.9%。产值最大的三个示范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达到6103亿元、5832亿元和5150亿元。示范基地平均工业总产值达906.7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155.9亿元, 连续两年均实现20%以上的高位增长。税金总额9895.3亿元,接近全国税金(89720亿元)的1/9;利润总额1.4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54544亿元)的比重超过1/4;出口额达4825.5亿美元,占全国2011年外贸出口额(18986亿美元)的25.4%,较去年增长18.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总计约1.7万亿元,持续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示范基地内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849.7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9063万人)的20.4%。示范基地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引领和带动全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图2 2011年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十位示范基地
图3 示范基地总体发展情况
(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基础共性和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示范基地高度重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产出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示范基地研发人员达211.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9;研发投入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接近40%,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示范基地的企业技术改造经费达到6598.6亿元,较去年增加22.6%;示范基地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3416家,平均每个基地20家,其中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达到526个,位居全国之首。在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和创新平台持续完善的作用下,2011年示范基地有效发明专*数量突破10万件大关,达到139715件,占全国总量(69.7万件)的1/5,比2009年增加81.6%,两年内的年均增速达到34.8%。示范基地的科技产出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的沈鼓集团研制出国内首套20兆瓦电驱压缩机组,打破了国外对天然气长输管线关键设备长达十余年的垄断。江苏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的南通中远船务研发的“超深海高稳性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建成上海首个园区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为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环境。截至2011年,区内企业累计申请专*757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2530件,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375项,注册商标3441个。
图4 2011年研发投入占比排名前十位示范基地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策源地功能日益显现
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优势,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在已授牌的185家产业示范基地中,有近40家基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示范产业,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等产业领域。江苏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落地申报了包括EV71疫苗、HPV诊断试剂、海姆泊芬化学药等1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国际水平、填补国际市场空白的重大新产品在内的400多项高端成果和产品。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江西赣州经济开发区、湖南岳阳云溪工业园区等新材料示范基地均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新材料领域集群已初步形成。杭州滨江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集聚了包含近20家上市企业在内的共128家物联网企业,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均超过20%。示范基地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和重要策源地。
(四)集约、绿色、安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两型”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示范基地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示范基地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为3308.7万元/公顷,较去年增加12.5%,比2010年的增长速度高3.8个百分点;单位土地平均产值达到4584.9万元/公顷,较2010年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土地平均产值超过亿元每公顷的示范基地共32家,占示范基地总数的17%。基地创建注重工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加大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力度,平均能耗指标不断降低。2011年,示范基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去年降低了8.5%,降幅远远大于年初制定的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的目标。其中,原材料产业、军民结合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示范基地积极实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用电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电耗创工业增加值较2010年增加了0.81元/千瓦时,增长8.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比2010年下降近0.01元/千瓦时。软件与信息服务、军民结合、消费品行业单位电耗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位居前三位,单位电耗工业增加值排序前五的示范基地分别为:宁夏灵武市纺织(羊绒制品)产业示范基地、齐鲁软件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北京大兴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四川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食品(名优白酒)产业示范基地和湖南岳阳云溪工业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的基地所占比重为74.2%,较2010年提升1.3个百分点,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型工业建设取得了进一步进展。示范基地安全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发生的安全事件数量较去年明显下降,示范基地连续三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为零。
图5 示范基地分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009-2011年)
(五)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稳步推进
示范基地加快应用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的不断深化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互动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示范基地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9.1%,比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比2009年增加了2倍。“两化”融合的深化,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011年示范基地全员劳动生产率较去年增加2万元/人·年,增长幅度为13%。示范基地注重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军民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已增至19家。2011年,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研发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增加20.5%和29.8%,推动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5%以上的高位增长,有效促进了军民结合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如上海闵行区利用空间电源技术,建成上海首条具备年产1500万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和2500套纯电动轿车电池组系统集成配套能力的产业化创新示范线,产品应用于申通地铁、上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示范基地已成为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
(六)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
示范基地集中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有力提升了示范基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2011年,示范基地中示范产业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7744家,比2009年增加了1831家。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1年度“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在示范基地落户;徐州和长沙工程机械示范基地的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等3家企业已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的前十名;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的沈阳机床2011年已跻身世界机床行业第一位;天津滨海新区、宁波化工区、上海化工区等已达到或接近世界级化工园区的水平;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等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在部分领域具备世界级研发和制造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品牌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浙江乐清市电气产业示范基地聚集了正泰、德力西等一批龙头企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2个,浙江著名商标35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浙江名牌产品41个,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广东中山市古镇示范基地将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古镇灯饰”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2011年古镇灯饰在国内专业市场份额超过60%,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灯饰之都”。
图6 示范基地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变化情况
(七)公共服务平台取得明显进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2011年,示范基地已建成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小企业孵化、投融资担保、物流服务、信息化、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共2493个,平均每个示范基地14家;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574个,两年内增加了192个。公共服务平台在推动企业健康成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树立和提升区域产业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山东济宁工程机械产业示范基地的山推股份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中型工程机械,成为世界知名、国内最大的推土机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近500家中小配套企业迅速成长。无锡高新区电子信息(传感网)产业示范基地的光电传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已为苏州京东方茶谷等10家企业提供测试技术服务,在促进半导体照明和传感网产品设计研发、型式定型、标准化、质量管理和提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佛山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的广东工业设计城着力打造工业设计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创新设计服务3000多项,服务收入年均增速超过30%,形成了以园区建设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以创新设计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