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下滑使经济相关性高的周期性行业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而城镇化预期激励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使我国原材料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赛迪智库近日发布的《2013年下半年中国原材料工业走势分析与判断》对上半年我国原材料工业走势的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我国原材料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除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较快外,其他行业投资增速均呈放缓趋势,但总量规模仍继续扩大;进出口方面,在上游供应商去库存要求和下游需求回暖的双重刺激下,我国稀土出口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他原材料行业出口改善幅度不大;产品价格方面,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持续波动,主要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从经济效益来看,因基数原因,原材料行业经济效益略有改善,部分行业效益改善较为明显。
产能过剩压力不减
受新型城镇化需求增长预期影响,1~5月,钢铁、水泥、乙烯等产能过剩行业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爆发式增长,产品产量和增速均超过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同期,受国内总体经济增长趋缓、工业增速回升幅度不大等因素影响,原材料市场需求增长有限,导致产品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如5月钢材主要下游行业铁路、船舶、电器机械等行业环比增速均放缓,钢材市场需求增长低于预期。
不仅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产能过剩,投资继续增长也使产能过剩压力不减。受下游主要需求行业增长的刺激以及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考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的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热情不减,投资继续增长。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2月以来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增长一直保持在30%左右,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累计增长率,且投资增速没有减弱势头。在部分有色金属产品已经出现严重的阶段性过剩的前提下,投资的快速增长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
赛迪智库建议,需多管齐下,逐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是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优化产能布局;二是合理利用政府职能,通过制订准入和退出政策,采取疏堵结合方式,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产能扩张,督促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对于违反规定扩大产能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和协调企业参与兼并重组,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贸易摩擦致出口难度加大
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仅2013年一季度,我国就面临22起贸易救济调查,相当于去年的30%左右。上半年,原材料行业面临多起贸易救济调查,除了来自美国、欧盟、印度等传统诉讼国家的调查外,新兴国家如智利、东盟等也对我国陆续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导致我国原材料产品出口难度较大。
下半年,贸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预计国内原材料产品出口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在钢铁行业,美国对我国PC钢丝发起反倾销调查、对从我国进口的混凝土用钢筋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东南亚等国对我国出口钢材实行诸多限制之后,下半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量将减少。
因此,缓解贸易摩擦、促进国际外贸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原材料工业需要做足的功课。在政策取向上,赛迪智库认为,一是要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战略对话,通过协商机制解决贸易摩擦,妥协解决贸易纠纷,维持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二是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对国外相关产业市场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重点国家地区市场、法律、政策等变化,对可能提起的贸易诉讼,提前做好应对工作;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加强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专业机构的联系,协助企业积极面对贸易诉讼,提高国内企业应诉能力。
行业盈利能力有待增强
受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经济环境低迷影响,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主要原材料产品价格也呈现下跌态势。预计这种下跌态势将会延续至下半年。
比如,钢材价格在去库存化和生产水平居于高位的影响下,将进一步回落;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带动下,加之去库存和去产能压力加大,短期内价格仍将低位运行。此外,随着原油需求进入旺季,原油价格将会小幅上涨,多数石化产品受此成本支撑价格会有所上涨。随着商品房销售的回暖,房地产投资会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建材产品的需求,进而推动建材产品价格走高。
产品价格的波动也使行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行业经济效益难有根本改善。受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长期上涨等因素影响,原材料工业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部分原材料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如钢铁行业出现钢材价格上涨幅度小于铁矿石价格上涨幅度、钢材价格下降幅度大于铁矿石价格下降幅度的现象,钢铁企业利润几乎全部被铁矿石成本挤压。此外,电解铝行业在电价上涨、产品价格下跌的夹击下,企业利润也将下降。
应对上述难题,固然需要多股力量互相作用,但也存在万变不离其宗的良策。正如赛迪智库所建议的,技术创新始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究竟从何处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一是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服务管理的网络化,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三是加大政府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财政投入,建立科研技术创新平台,集中科研院所与企业力量,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